题目:英译汉与汉译英的审美取向与翻译批评的公正性
——以“魂断蓝桥”和I Did Not Kill My Husband的译名为例
主讲人:周领顺
时间:10月24日(周四)下午6:30
地点:外语学院楼517会议室
主讲人简介:
周领顺,博士、二级教授、博士生导师和博士后合作导师、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常务理事、中国翻译协会翻译理论与翻译教学委员会委员、扬州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、扬州大学“杰出人才”和“领军人才”、扬州大学翻译行为研究中心主任、《翻译论坛》杂志执行主编、数所大学客座教授和一些学术刊物特约编委;主持并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和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、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和省社科基金项目等十余项;原创性构建“译者行为批评”理论;在重要学术期刊发表论文上百篇,出版专著、译著十余部;获教育部全国第七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三等奖、省政府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(两届)、省教学成果奖一等奖、二等奖等奖项;研究领域为语言学和翻译学,目前研究方向为译者行为批评和汉语乡土语言翻译研究;应邀在上百所高校讲学。《中国社会科学报》作过人物专访。
摘要:
实现翻译批评的三大目标是全面性、客观性和科学性,前提是要确保公正性。但是,我们在开展英译汉与汉译英的翻译批评活动中,不知不觉间会将自己批评者的身份和消费者的身份相混淆,从而影响批评的公正性。在“鉴”和“赏”之间,既有审美取向的问题,也有学者身份的问题,只有分清彼此的关系,才能在开展翻译批评时做出有效的评价,也才能较好实现翻译批评的三大目标。本发言将以英译汉的“魂断蓝桥”(Waterloo Bridge)和汉译英的I Did Not Kill My Husband(《我不是潘金莲》)译名为例,作出符合事实的说明。